星期二上午第二節課,是我校四年級數學組常態課匯報,由王老師執教“行程問題”。

上課開始,王老師首先問孩子:“王老師今天給大家講故事,你們想聽嗎?”王老師故意放慢講話的節奏。全班頓時歡呼雀躍,掌聲熱烈。

“從前有一只兔子,遇到一只慢慢、慢慢爬行的烏龜……”突然,班上的小明同學打斷了王老師的故事?!拔抑懒?,是講龜兔賽跑的故事?!?/p>

經小明一點,其他同學也紛紛附和?!霸趺?,你們都聽過這個故事了,那就請你把故事的名稱寫在黑板上?!蓖趵蠋熣f。

小明喜滋滋地用粉筆在黑板上工整地寫好“龜兔賽跑”。王老師又問:“哪個同學能給大家講這個故事?”同學們爭相舉手。王老師請坐在前排的小何同學講,小何走到講桌前,剛準備講,又停下,問王老師:“是講龜兔賽跑的新故事,還是老故事呢?”

王老師一愣,馬上機智地順著小何的問題,反問:“新老故事有什么不同嗎?”小何一本正經地說:“老故事就是賽跑中間,兔子睡覺了。新故事嘛,是兔子明白了道理,賽跑中不再睡覺。”“就講新故事!”小何的新故事,正中王老師下懷。小何流利地講完了故事,并贏得了同學們熱情的掌聲。

“大家聽完了龜兔賽跑的故事,誰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表示龜兔賽跑故事的比賽情景嗎?”王老師話題一轉,進入“畫故事”的數學學習環節。

“王老師,我們可以用畫線段圖表示?!币晃粚W生根據自己數學學習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王老師的贊許下,同學們將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為數學學習材料,認真畫線段圖。王老師因勢利導,和學生一起討論用線段圖表示運動的方向、速度,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給龜兔賽跑賦予合適的速度和時間值,讓學生自主提問并解決同向行程問題。

接著,王老師向大家提出新的學習問題——“算故事”:“龜兔賽跑后,兔子和烏龜成為好朋友,兔子住在大樹東邊,烏龜住在大樹西邊,他們相約同時從家里出發,同時到達大樹下。你們可以用數學畫一畫,再按剛才的速度,給予相應的時間,自主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好嗎?”因為有了具體的故事情節,又有了直觀的圖示手段,學生很快自己完成了本課學習的重點:相遇問題的認識和問題解決的方法。

然后,王老師又巧妙設計,類推學習行程問題——“編故事”:剛才同學們討論了龜兔賽跑相關問題,如果將烏龜和兔子,換成“小朋友”,你會解答嗎?王老師趁機將數學課本中的例題讓學生練習。等學生交流后,王老師又將問題推廣到一般:如果將“小朋友”,再改成“小汽車”“大客車”“輪船”或“兩列火車”等問題,你還能解決嗎?還有相背問題呢,如何解決?

在課堂學習即將結束時,王老師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小結——學生“評故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想法?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

本課學習老師沒有布置課外作業練習,學生們卻意猶未盡,帶著問題結束課堂學習,同時又將學習和求知延伸到課后,真正體現了“例子比法則更重要”的數學思想。

聽故事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數學課聽故事,更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在平常的數學課上,我也經常聽到老師講故事,可仔細分析,這些故事大多是一種表面形式,甚至是牽強附會,和數學學習是兩張皮,無關緊要。而王老師執教的行程問題,既沒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又沒有用教具,僅僅是講了半個龜兔賽跑的故事(還有一半為學生所講),卻激活了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思維,并將學習知識點不露聲色地融匯其中,確實是一堂精彩的數學課。

(作者系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副校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