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分數應用題教學策略
精品論文 參考文獻淺談小學數學分數應用題教學策略四川省渠縣流溪鄉中心學校摘要: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素質教育要求下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應用題教學的目的就應該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才能有助于我們科學開展應用題教學,不斷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關鍵詞:小學數學 分數應用題 教學策略分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現代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靈活運用以現代啟發式教學原則為主旋律的多種教學方法, 配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形成以高質量、高效率、低負擔為目標的教法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一、分數應用題解題路徑分析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傳統教材中使用的分數應用題解題路徑存在著繁瑣、不合理等問題,在師生配合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分數應用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很多小學教師為了改進分數應用題教學方法進行了各方面的努力,積累了許多教學經驗,雖然教學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并沒有從根本解決分數應用題難教、難學的問題。分數應用題的重點在于應用題中使用分數,而小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主要使用整數,突然接觸充滿抽象意義的分數時,無疑增加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難度,這也是課堂教學效果差的主要因素。
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概念,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單純依靠教師傳授無法快速從整數過渡到分數,而且小學生很容易出現認知混淆,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學習的速度與效率。二、提高小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1、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分數應用題需要比較靈活的邏輯思維,解題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小學教師在進行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從多種角度以及多種方法去進行解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創造性,進而可以在對類似的分數應用題解題時,可以靈活使用,并融會貫通。例如:教師在講解這道分數應用題時,某地方正在修建一棟摩天大樓,現在已經修了7 層了,已經修建了總樓層數的四分之一,問還剩幾層樓沒有修建完?這道題有多種解法,小學數學教師在對這道題進行講解時,可以先講解其中的一個解題方法,讓后讓學生去思考,看看能不能用其他的解題方法能夠得出答案,最終經過同學們的熱烈討論,又找出了兩種解題方法。這樣不僅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效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2、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題目,都需要學生認真的對題目進行審題,從而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并根據題意運用合理的解題方法進行解題。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注重對學生的審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在開始做題之前認真審題良好習慣。分數應用題的表現形式就是將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混入故事情節中,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對故事情節進行分析,并找出對應的數值聯系,從而有效的理解并掌握解題要點。此外,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小學生準確???找到標準單位“1”和“幾分之幾”的比較量,并準確的找出標準單位與比較量相對應的分率,使小學生能夠正確的列出關系式。例如:小學教師在實際的分數應用題教學中進行教學時,有一題是這樣的,小明在放學的路上買了40顆糖果,其中有五分之一是牛奶口味的軟糖,余下的都是水果味的硬糖,問,小明買了多少顆水果味的硬糖?教師在對這題進行講解時,應著重給學生講解,“其中有五分之一的糖果的牛奶口味的軟糖”,在這句話中的“其中”一詞指的是40 顆糖果,比較量是牛奶味的軟糖,根據分析可以得出水果味的硬糖占總糖果的(1-1/5),從而算出水果味的硬糖的顆數是;(1-1/5)=32顆。3、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性,遷移類推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既儲存又運用,就是要注意知識的遷移類推。
小學二年級中,學生開始學倍數問題,我認為倍數問題是分數應用題的前奏。如:“(1)、一個數是2,另一個數是它的3倍,另一個數是多少?(2)、一個數是2,另一個數是它的1.5倍,另一個數是多少?(3)、一個數是2,另一個數是它的1/2,另一個數是多少?”難道不能說1是2的0.5倍嗎?我認為用分數表示是因為不到1倍,就用了分數,而是把“倍”字省略;何況小數是根據分數定義的,所以以上幾道題目是不可分割的。其實,題型完全相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相同,只是換了數字而已,所以同學們不理解分數應用題時,我借助倍數問題類推到分數問題,可以說水到渠成、融會貫通。從這里不難看出,掌握好倍數問題非常重要,倍數問題的教學直接關系到分數應用題的教學。4、找出重要的數量關系句,把握標準量單位“1”,理解題意根據我們學習的分數意義,理清分數的兩種意義:一個是表示具體的數量,如1/ 2米;另一個是表示份數的1/2,誰占誰的幾份。首先弄明白這兩種意義,才能結合分數的乘除法的意義解決問題。如:(1)一根繩子長2米,另一根長1/2米,兩根繩子共長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2米,另一根長是它的1/2,兩根繩子共長多少米?如果分不清兩小題中1/2的意義 ,解題的準確率就會降低,學生的思維也得不到發展。
其實重點落在第(2)小題上,分析時:(1)引導學生從已知條件中找出關鍵句,就是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份關系的句子,本題的關鍵句是:“另一根長是它的1/2。”(2)指導學生從關鍵句中找準單位“1”。誰與誰比較,誰是標準量,誰是比較量單位“1”通常也有比較固定的位置。然后利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解決問題。教學中,幫助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非常重要,關系到以后對知識的應用。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進行分數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學習興趣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提醒學生在得出結果后,應再進行因此驗算,從而保證所算答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